《律师的幸福生活》——张巍:被《民主与法制》改变命运的律师
发布时间:2020-03-23
航站楼里,登机口外,一位女士十分亮眼——黑色的职业套装,齐耳烫染短发,黑白相间的丝巾,两只闪亮耳环。

登机时间已过半,她仍不肯放下手中的电话,紧张地踱着小碎步,只等最后一刻再冲进去。稍顷,她长舒一口气,收起电话。然后,双手握拳,像是在内心为自己欢呼,笑容绽放灿烂如花,周身洋溢着幸福的光晕。

这一幕,记录了张巍最近一次感受幸福的时刻。


张巍博士指导律师工作


不忘法治理想 不褪正义本色


机场候机楼这一幕就发生在采访前几日。当时在深圳出差,正要登机出发的时候,助理告知:有一封法院挂号信。张巍当下心里一紧,随即将电话拨回去,让助理立刻把信件打开,在线等结果。

“我似乎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。”张巍说,这是最让她牵挂的案件之一。这是一起行政诉讼案件:一位著名藏族女企业家状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。据了解,这起案件历时数年,案情十分复杂。在助理拆开信件的几十秒钟里,无数种结果在脑海中快闪。她深知,如果案子败诉,对这位藏族女企业家将会是经济和心理的双重打击。

下一刻,从助理激动的声音中传来了胜诉的好消息。“当时我真想像年轻人一样发个朋友圈!昭告天下:我赢了!”张巍说,这种喜悦和幸福的感觉太美妙了。该案件的胜诉,也为张巍的2019年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。

在张巍看来,作为一名律师,替当事人排忧解难,包括打赢一场官司、解决一个难题、伸张一次正义、洗清一个冤屈,这个时候就是最幸福的。律师的幸福生活,就体现在一件件案子办成功之后。“当事人的喜悦就是我的幸福。”她由衷地说。

在经手的若干案件中,让这位叱咤高端法律服务领域的大律师最惦记的,竟然是一件最普通不过的“刑事案件”,然而最可怕的是,这还是一件看不到曙光的案件——牟某某挪用公款,贪污、受贿、私分国有资产案。

张巍告诉记者,她已为这个案件奔波七年。七年里,她每三四个月往返于北京和辽宁一次,去监狱会见牟某某。经常是凌晨5点钟出发,半夜才能返回家。就连狱警都认识张巍了,每次见到她都说:“北京的大律师又来了!”

这七年的时间里,张巍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为牟某某翻案。因为经过七年深入细致的研究该案,还有我国五位著名的刑法学专家论证予以支持,张巍坚信该案是冤错案,牟某某确实是被冤枉的。

真正让记者感到动容的,是张巍对法律公平正义的坚守。张巍多次去当地的法院、检察院反映情况,希望能够纠正错误判决,但是效果并不理想。“现在已经穷尽了包括申诉、抗诉、行政诉讼等在内的所有救济手段。别无他法,还写信向检察机关领导反映。”张巍坦言,为这个案子之所以坚持了七年之久,并不是因为收了多高的代理费,实际上到了办理案件的后期,出于对牟某某及其家人遭遇的同情,不仅律师代理费进行了减免,就连往返的路费大都自掏腰包。

但凡在工作中,张巍总是付出120分的努力,甚至更多。自从她踏入法律殿堂大门的那一天起,她就做好打算,要付出全部的真诚和勇气,去谱写恢宏壮阔的法律人生,勤恳执着地践行自己的法治理想。

梦开始的地方,初心一直未变。

张巍博士应邀出席中加国际商事仲裁高峰论坛并做主旨演讲


不负法治使命 不变赤子情怀


张巍的律师路,可以说是一场意外的“转折”。而让记者意外的是,这场“转折”竟与《民主与法制》杂志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。

故事,得从1982年的夏天说起。


那一年,17岁的张巍金榜题名,以全县文科状元的成绩被吉林大学法律系录取。


接到录取通知书时,张巍愣住了:“在填报志愿的时候,报考的是人民大学新闻专业,怎么却被别的大学录取?”后来得知是父亲在填报志愿的最后一刻,偷偷到学校更改了志愿。


“我的父亲是解放前参加革命的老党员、老干部。在我的记忆里,老人家虽然没有很高的文化水平,但他热爱这个民族和国家,并为之奋斗了一辈子。”张巍动情地说,父亲特别希望她能够从事法律工作,为国家“拨乱反正”作出贡献。


起初,张巍对父亲的决定非常不解:如此强烈的法律情结从何而来?“我出生在黑龙江省集贤县,那时候集贤县还是个落后的小县城。八十年代初期,国家刚刚开始改革开放,人们对法律的概念几乎一片空白。”张巍回忆道。


父亲为什么有这么深刻的一种法律理念?说到底能够影响到他的,就是《民主与法制》。“那时候父亲经常订阅这本杂志,几乎整天形影不离,进而对父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。”张巍说。

“当时我还跟父亲赌气,一周都没有跟父亲说话。”不过,如今回望过去,张巍坦言,必须要感谢父亲,因为父亲的指引,她深深爱上了律师这个职业,并且找到了人生的方向,从此将个人的命运与祖国法律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。

张巍的心,时刻牵挂着祖国的发展、关注着民族的未来、铭记着律师的使命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涉外法律服务业发展迅速,涉外服务队伍不断壮大,领域日益拓展,服务质量稳步提升,但依然面临着挑战——涉外法律服务业的工作制度和机制还不完善,政策措施还不健全,国际竞争力还不强,高素质涉外法律服务人才非常匮乏。

在这个人才缺口的空档,她迎难而上,带领北京合弘威宇律师事务所在创新精研专业服务、培养优秀涉外人才等方面不断努力,致力于打造“律师国家队”,在时代的浪潮中,鹰击长空。

她说,要努力做到中国企业和公民走到哪里,涉外法律服务就跟进到哪里。而她的涉外版图上,早在几年前已初见瑰丽风景。

2011年,北京律协开始启动国别法律风险研究项目,作为主编及总策划人张巍撰写专题调研报告。涉及东盟十国、中亚五国、非洲各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服务市场与法律风险专题调研报告,可谓是打造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指路明灯。

2015年,北京律协“一带一路”法律服务研究会成立。立足中国企业“走出去”可能面临的问题,张巍一刻不停,组织团队商讨方向、细节,着手撰写“一带一路”沿线65个国家和地区的调研报告。发改委、国资委领导也非常关心这些高效实用且耗时耗力的成果,连连赞叹:“你们做了一件国家该做的事!”

年复一年,很难想象,无论是为调研报告把方向、定脉络,还是积极奔走于国内外论坛抓机遇、寻合作,宣传中国律师在“一带一路”中新角色的意义和重要性,张巍总是不知疲倦地倾情奔走。

2015年10月,习近平主席访英,开启中英关系的“黄金时代”。为落实习主席访英成果,遵照中央政法委指示,中国法学会举办首届“中英法治圆桌会议”,北京市律师协会“一带一路”法律服务研究会作为合作单位参与协办。在圆桌会议上,张巍作为嘉宾以及中方的法律界代表之一发表演讲。

会议结束后,与会的苏格兰律师协会会长怀斯曼女士,动情地将自己手工缝制的胸花赠送给张巍,让张巍感动不已。

此次会议令张巍备受鼓舞,她明白:会议虽然结束了,但合作才刚刚开始。

为了培养一支涉外律师先锋队伍征战国际市场,她果断出击,打造许多别具匠心、有针对性的涉外培训项目。

2016年,张巍参与了北京律协启动百千万涉外法律培训计划——“扬帆”计划,为涉外法律服务领域输送了百余名涉外法律人才。

在这个过程中,当然也有不理解的声音,有人质疑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、这样大的精力去做这些事情。但张巍的思路很清晰:一定要在“一带一路”浪潮中,乘风而上、扬帆启航。“目前涉外律师人才奇缺,我们会一直坚持下去,每年培养一批涉外法律人才。”张巍坚定地说道。至今北京律协涉外领军人物在全国律师行业居首,这不能不说与张巍的辛苦工作分不开。

邓小平同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: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,我深深地热爱着这片土地。张巍说:“尽管我没有邓小平那么伟大,但我真的深爱着我的祖国,想为老百姓做点事情,为政府出点力。”这是张巍的肺腑之言,而她也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法治理想,抒发着对祖国、对人民的爱。

所谓律师的幸福生活,不过是在实现个人职业价值的同时,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。也许征途偶感疲惫,也许过程不尽完美,但是当你回头,背后站的是国家,那股油然而生的成就感,足以将劳累与辛苦燃烧殆尽。

巍博士受邀参加新加坡“第九届翰墨传情企业家高峰论坛暨总统挑战慈善晚宴之“一带一路”创新发展与职业女性未来商业趋势论坛”

不忘公益初心 不改使命担当


作为一名律师,将涉外服务推向更广阔的舞台,张巍说那是一种使命感,义不容辞。在与法律同行的路上,她行进不止,用实际行动沉淀品格的力量、法律的精神以及对社会的责任。

诗人艾青曾充满激情地写道:“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,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。”而张巍,一年365天,不计报酬、不辞辛劳,甘愿奉献,饱含激情,为守卫法律天空的蔚蓝贡献着自己的能量,不也正出于深沉的爱吗?

张巍是中国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常年法律顾问,中国侨联常年法律顾问,中华全国女律师协会副会长,第九届、第十届北京市律师协会副会长,北京市为侨服务法律顾问团团长,福建省海外杰出女性联谊会法律顾问。作为涉外律师的领军人物,她严格要求自己,始终以“清、慎、勤”为标准,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己任,以最佳精神状态投入到每一项维权法律事务中去。

2014年3月8日凌晨2时40分,由吉隆坡飞往北京的马航MH370波音777-200飞机与管制中心失去联系,机上载有239名乘客,其中有154名中国人。事件发生后,北京市政府立即成立应急指挥中心。作为北京市律师协会唯一一位获得国际法博士学位的副会长,张巍被北京市司法局派去肩负了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,组织成立了马航事件应急指挥中心法律顾问团,担任法律顾问团负责人。

3月11日清晨,张巍来到设在北京丽都酒店的马航应急服务指挥中心,按照上级领导要求,迅速组建了北京市律协专业委员会为主体的职业经验丰富、政治素质高的专业咨询团队,赶往失联家属居住的5个酒店,开始了长达50多天、全天24小时现场值班和法律咨询服务工作。

张巍告诉记者:“我们作为律师,职责是理性合法地帮助同胞维权,帮助家属们控制情绪,防止发生过激冲突。”马航事件在中马两国政府部门协商下,依照法律程序终于得以妥善解决。张巍受命组建的马航事件应急指挥中心法律顾问团,受到了失联乘客家属的肯定,受到了中马两国政府高度赞扬,为中国律师赢得了荣誉。

紧急时刻,临危受命,张巍总是能出色完成,有实力才能拿得出底气。

2001年,张巍凭借过硬的业务能力、口碑极佳的业界声誉,被中国侨联聘请为法律顾问委员会最年轻的委员。自受聘后,她二十年如一日,在全国各地参与、策划讲座,不断完善健全各地为侨服务体系。

同时,她又是北京侨联法律顾问委员会副主任,并担任过上海、江苏、辽宁、黑龙江、湖北等各级法律顾问,每年义务奔赴各地讲课、调研,协调解决疑难案件。由于贡献卓著,张巍创办的北京合弘威宇律师事务所,成为北京市维护侨益的重点基地,并获得授牌。

为了更好地提供为侨服务,作为团长的张巍和法律顾问团的成员一起制作服务手册,发布到我国在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使领馆。我国海外华侨华人可在使领馆拿到这本手册,如果有任何法律方面的疑难困惑,可以直接拨打手册上的电话。张巍不仅将自己的手机号码、办公室电话全部公开,义务为侨服务,此外还将每周三固定下来,专门在律所提供华侨法律咨询服务。

因为时差的缘故,张巍的手机总是在深夜响起,咨询的问题再琐碎、时间再晚,她总能急人所急、不厌其烦为电话另一头的同胞答疑解惑。

前不久,一阵急促的铃声在夜深阒静时响起,刚刚入睡的张巍第一时间接通了电话。原来是一位刚刚随子女移民德国的老人,因为动身匆忙,国内的社保、退休金相关手续未来得及办理,老人的声音焦急而茫然。张巍认真解答了她的疑问,讲一遍、两遍⋯⋯直到老人听懂为止。通话结束前,张巍还不忘加上一句:“再有不明白的地方,打电话或书面联系我都可以。”电话那边,老人倍感温暖:“张律师,等我回国后就找你,谢谢你这么热情!”

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。张巍动情地说:“对于我们律师而言,比如遗产继承顺序、身在他国如何办理社保等问题,难度并不大,但对于老百姓来说,就都是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大问题,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,一定要做得更好!”

数十年如一日,张巍始终辛勤耕耘在律师行业一线上,带领北京合弘威宇律师事务所法律团队,无偿为海外侨胞提供法律咨询、法律事务处理服务,免费为侨胞提供法律咨询,为各级侨办、侨联等涉侨组织授课、调研,承办涉侨疑难案件。

“爱出者爱返,福往者福来。”对于张巍来说,帮助别人,快乐自己,亦是她幸福生活的秘诀之一。那些身处大洋彼岸的侨胞发自内心的感谢,像春雨一般浸润着她的心,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方向:“如今,我走到世界各地,都有我热心的侨胞,都有听过我课的学生。”“这是我的社会理想,因为爱与责任同行。”在公益为侨法律服务的路上,她将一如既往地走下去。

从为每一位当事人解决实际问题,到积极促进我国涉外法律服务的发展与完善,张巍始终在路上。有人问她:辛苦吗?怎么会不辛苦呢!有人劝她:算了吧!又怎么能算了呢!当她怀揣梦想起航的那天,就注定了她的幸福是与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的。

对于张巍来说,始终坚持的理由,就是那份对民族的热爱、对祖国的深情和对法律的敬畏。而她时刻享受与拥有的幸福,也正在这点点滴滴之中啊!



(本文转载自《民主与法制周刊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