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巍博士应邀出席中加国际商事仲裁高峰论坛并做主旨演讲
不负法治使命 不变赤子情怀
张巍的律师路,可以说是一场意外的“转折”。而让记者意外的是,这场“转折”竟与《民主与法制》杂志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。故事,得从1982年的夏天说起。
那一年,17岁的张巍金榜题名,以全县文科状元的成绩被吉林大学法律系录取。
接到录取通知书时,张巍愣住了:“在填报志愿的时候,报考的是人民大学新闻专业,怎么却被别的大学录取?”后来得知是父亲在填报志愿的最后一刻,偷偷到学校更改了志愿。
“我的父亲是解放前参加革命的老党员、老干部。在我的记忆里,老人家虽然没有很高的文化水平,但他热爱这个民族和国家,并为之奋斗了一辈子。”张巍动情地说,父亲特别希望她能够从事法律工作,为国家“拨乱反正”作出贡献。
起初,张巍对父亲的决定非常不解:如此强烈的法律情结从何而来?“我出生在黑龙江省集贤县,那时候集贤县还是个落后的小县城。八十年代初期,国家刚刚开始改革开放,人们对法律的概念几乎一片空白。”张巍回忆道。
父亲为什么有这么深刻的一种法律理念?说到底能够影响到他的,就是《民主与法制》。“那时候父亲经常订阅这本杂志,几乎整天形影不离,进而对父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。”张巍说。“当时我还跟父亲赌气,一周都没有跟父亲说话。”不过,如今回望过去,张巍坦言,必须要感谢父亲,因为父亲的指引,她深深爱上了律师这个职业,并且找到了人生的方向,从此将个人的命运与祖国法律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。张巍的心,时刻牵挂着祖国的发展、关注着民族的未来、铭记着律师的使命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涉外法律服务业发展迅速,涉外服务队伍不断壮大,领域日益拓展,服务质量稳步提升,但依然面临着挑战——涉外法律服务业的工作制度和机制还不完善,政策措施还不健全,国际竞争力还不强,高素质涉外法律服务人才非常匮乏。在这个人才缺口的空档,她迎难而上,带领北京合弘威宇律师事务所在创新精研专业服务、培养优秀涉外人才等方面不断努力,致力于打造“律师国家队”,在时代的浪潮中,鹰击长空。她说,要努力做到中国企业和公民走到哪里,涉外法律服务就跟进到哪里。而她的涉外版图上,早在几年前已初见瑰丽风景。2011年,北京律协开始启动国别法律风险研究项目,作为主编及总策划人张巍撰写专题调研报告。涉及东盟十国、中亚五国、非洲各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服务市场与法律风险专题调研报告,可谓是打造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指路明灯。2015年,北京律协“一带一路”法律服务研究会成立。立足中国企业“走出去”可能面临的问题,张巍一刻不停,组织团队商讨方向、细节,着手撰写“一带一路”沿线65个国家和地区的调研报告。发改委、国资委领导也非常关心这些高效实用且耗时耗力的成果,连连赞叹:“你们做了一件国家该做的事!”年复一年,很难想象,无论是为调研报告把方向、定脉络,还是积极奔走于国内外论坛抓机遇、寻合作,宣传中国律师在“一带一路”中新角色的意义和重要性,张巍总是不知疲倦地倾情奔走。2015年10月,习近平主席访英,开启中英关系的“黄金时代”。为落实习主席访英成果,遵照中央政法委指示,中国法学会举办首届“中英法治圆桌会议”,北京市律师协会“一带一路”法律服务研究会作为合作单位参与协办。在圆桌会议上,张巍作为嘉宾以及中方的法律界代表之一发表演讲。会议结束后,与会的苏格兰律师协会会长怀斯曼女士,动情地将自己手工缝制的胸花赠送给张巍,让张巍感动不已。此次会议令张巍备受鼓舞,她明白:会议虽然结束了,但合作才刚刚开始。为了培养一支涉外律师先锋队伍征战国际市场,她果断出击,打造许多别具匠心、有针对性的涉外培训项目。2016年,张巍参与了北京律协启动百千万涉外法律培训计划——“扬帆”计划,为涉外法律服务领域输送了百余名涉外法律人才。在这个过程中,当然也有不理解的声音,有人质疑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、这样大的精力去做这些事情。但张巍的思路很清晰:一定要在“一带一路”浪潮中,乘风而上、扬帆启航。“目前涉外律师人才奇缺,我们会一直坚持下去,每年培养一批涉外法律人才。”张巍坚定地说道。至今北京律协涉外领军人物在全国律师行业居首,这不能不说与张巍的辛苦工作分不开。邓小平同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: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,我深深地热爱着这片土地。张巍说:“尽管我没有邓小平那么伟大,但我真的深爱着我的祖国,想为老百姓做点事情,为政府出点力。”这是张巍的肺腑之言,而她也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法治理想,抒发着对祖国、对人民的爱。所谓律师的幸福生活,不过是在实现个人职业价值的同时,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。也许征途偶感疲惫,也许过程不尽完美,但是当你回头,背后站的是国家,那股油然而生的成就感,足以将劳累与辛苦燃烧殆尽。